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婆媳间战争的根源是什么,为什么婆媳关系难相处 你知道心理根源吗

2022-06-14 08:27:10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婆媳间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在婚姻关系及家庭成员间,婆媳关系较难相处,它能引起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对婆媳之争根源流行的看法是:永恒的矛盾,两个女人对一

1、婆媳间战争的根源是什么

  在婚姻关系及家庭成员间,婆媳关系较难相处,它能引起夫妻不和、家庭破裂。对婆媳之争根源流行的看法是:永恒的矛盾,两个女人对一个男人的争夺。实则错综复杂。

  从不同角度对婆媳之争根源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一些观点:

  (1)从血缘、亲情的角度探讨婆媳之争。

  婆媳难处的原因:婆媳之间没有血缘关系,只是由于一个男人才不得不互相接触;婆媳分别以母亲和妻子的身份爱着同一个男人,必然产生母子之爱和夫妻之爱的感情争夺。研究表明,婆媳间的确有感情的争夺,需要深入研究的,是影响婆媳双方情感的因素。

  (2)从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探讨婆媳之争。

  影响婆媳关系的因素包括:①居住方式。夫妻住在婆家的矛盾以婆婆为主,婆婆住在儿子家的矛盾以媳妇为主;②经济因素。婆婆经济条件好婆媳关系就好;③文化因素。婆婆文化水平高关系就好;④交换关系。婆婆能照顾孙辈关系就融洽,不能照顾关系就紧张。

  (3)从两代人的供养关系分析婆媳之争。

  西方家庭两代关系是单向接力式,上代只对下代负责,下代不必为上代负责;中国家庭两代关系是双向反馈式,不仅上代对下代负责,下代也要为上代负责。因此,中国家庭两代人的关系历来较密切,小家庭在中国只有相对独立性。北京顺义妇联的调查(1997)认为:婆媳的供养关系是矛盾来源。有经济收入和经济实力的婆婆对儿媳妇要求苛刻些;年轻一点的婆婆但无经济实力或经济掌握在媳妇手中的关系不好处;年龄大、生活不能自理的婆婆与媳妇关系的好坏取决于儿媳妇如何尊老养老。

  (4)从男女不平等的角度分析婆媳之争的社会制约机制。

  婆媳冲突是中国传统父权家庭制度的体现,是制度性冲突,不可避免。影响婆媳关系的变量包括:①男尊女卑观念。这种观念越强冲突越大;②妇女职业的变化。妇女经济越独立,冲突的可能性与强度越小;③婆媳群体界限的明显程度。婆媳群体越发达,冲突的频率和程度越高;④经济因素是影响婆媳力量对比的重要变量:经济上一无所有是权利上一无所有的实质性原因。该理论把性别不平等看作婆媳冲突的深层根源:婆媳之争的实质是有限权利包揽日常事务的权利和影响权利中心(家庭中的男人)的争夺,而真正处于对立地位的是由宏观社会性别分工导致的统治和被统治的男性和女性。通过婆媳冲突,使原有的男尊女卑社会结构得以维持。

  随着女性的经济独立、社会地位提高,各种权利逐渐确立和扩大,她们必然会要求突破男权思想和家长制的控制,使传统家庭的婆媳关系受到挑战。现代社会由于家庭小型化、核心化,婆媳常常生活在不同的小家庭中,相互之间的距离拉大了。同时,随着妇女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不断增加和参与率的不断上升,婆媳与家庭以外的社会的联系增加,婆婆传播家庭生活规范的机会和作用日益减少和削弱。与传统的婆媳关系相比,现代的婆媳关系中社会规范(或俗称:规矩")传承的意味变得淡薄,婆媳间因此具有了更多的平等和尊重,婆媳关系由矛盾冲突逐步转向互助与和谐。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为什么婆媳关系难相处 你知道心理根源吗

结婚后很多女性面临一个难以避免的问题,即婆媳关系。婆媳关系是最不容易相处的,比如婆婆喜欢指出媳妇的短处,媳妇忍受不了老人的生活习惯,如此总会出现关系危机。那么为什么婆媳关系难相处,其心理根源是什么?

媳妇不尊重婆婆

为什么说媳妇不尊重婆婆呢?虽然说向来都是婆婆挑剔媳妇的份,但是婆婆不是:天下乌鸦一般黑",不是所有的婆婆都是蛮不讲理的。何况谁能排除媳妇挑剔婆婆的情况发生?当然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指在平时的沟通交流上,媳妇或许不懂得怎么说话,年轻人性子直,没有婆婆的阅历深,有时候可能会因为一句无礼的话伤害到婆婆。

其实婆媳间最好的相处方式就是如母女般的相处关系,女人是妈妈的小棉袄,所以很多友善的婆婆都会把媳妇当做半个女儿,希望能教给媳妇更多的生活经验,当然这个若是:两厢情愿"自然最好,若是只是婆婆一边给力,可能就会因为媳妇的不了解而产生矛盾了。

利益分歧

婆媳同在一个家庭中生活。有共同的归属,自然也就有着共同的经济利益,双方也自然都希望家庭兴旺发达。这是婆媳利益一致的一面。但同时也常常在家庭事务管理权、支配权等方面发生分歧,出现矛盾,甚至明争暗斗。

我国家庭中有:男治外、女治内"的传统,婆婆做了几十年的内当家,现在把权力交给媳妇,媳妇在家庭事务中唱起了主角。对这种角色的转换,做婆婆的往往不易适应。:有的婆婆虽已年过花甲,却仍希望继续保持在家庭中的经济支配权,或者难以接受完全由媳妇掌握家庭经济大权的事实;而做媳妇的也往往不甘让步,这就难免发生矛盾。即便是婆婆和媳妇共同持家,由于各自的地位不同,考虑问题的角度不同、需要不同,也容易产生分歧。

:爱"的竞争与威胁

:母爱"和:情爱"原本是两种不同性质的爱,但作为同是女人的妻子和母亲,却往往混淆这个问题。对她们而言,这种冲突并不是爱的本质的类别差异,而是:爱的对象"被掠夺的问题,这才会产生:妻子和母亲同时掉进河里,是先救哪个?的千古无解难题。

三方的沟通不良

婆媳纠纷不一定从:大事"引起的,不同的生活方式、不同的生活习惯,不同的 文化背景、不同家庭出生,对同一件事物都有可能产生不同看法和做法,若是沟通不良,鸡毛蒜皮的小事也可能引爆大冲突。

对那些家里莫名而生的:战火",男士既要:摆平"又要:安抚",也不是一件易事。

3、剑拔弩张的亲子战争

  当亲子冲突陷入拉锯战,双方僵持不下时,的确会令人感到筋疲力尽。这种各自坚持的结果,常常会演变成更加难以收拾的火爆场面。

  在亲子战争中,父母应注意三个关键时刻(这三个时刻会让原本已经紧张的亲子关系更加恶化):一是父母与孩子发生争辩时,二是父母对孩子让步时,三是父母对孩子说教时。

  ☆父母与孩子发生争辩时

  争斗往往发生在父母与孩子产生争辩,而双方都无法获胜时。父母会对孩子设下许多规定,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话做,但孩子却不见得会认同父母的想法与要求,他们不会认为父母处事公平,不认为得到了父母的接纳,更不会对父母心存感激。在这种情况下,当父母未以温和且坚持的态度执行规定,反而对孩子大吼大叫、恣意批评时,就会引发争辩。就算孩子才六七岁,他们也和成人一样,想维护自己的自尊和面子,在争辩过程中,一旦孩子感受不到父母的善意,只觉得自己是在承受处罚,心中不免会留下阴影。他们会觉得自己:老是被骂"、:大家都不关心我",进而有:总有一天我要让你们好看"的念头产生。试想当有人对我们大吼大叫时,我们也很难相信对方心存善意,这样的争吵,没有一方是赢家。

  ☆父母对孩子让步时

  在冲突过程中,父母不恰当的让步也会使冲突恶化。如果父母因为太软弱、太累或太忙,以致无力掌控冲突的局面,又或者父母无法坚持立场,不忍心拒绝或不知如何拒绝孩子,导致孩子发现:每次只要哭闹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父母在未来将因此而付出更惨痛的代价,亲子冲突的场面将更容易失控。

  孩子一旦发现自己能够逼父母让步,就会开始测试父母的容忍度。如果父母作了正确的决定,对于执行规定的方式,双方也事先取得了共识,那么无论孩子如何哭闹,父母都不可以让步,因为父母一旦因受不了孩子的无理取闹而让步,只会对孩子有百害而无一利,只要让孩子得逞一次,就会有无穷的后患,等到孩子进入叛逆期,父母就会更无法约束孩子。

  ☆父母对孩子说教时

  对孩子说教不但无意义,还会耗费父母的体力。当我们一再对孩子重复唠叨同样的事时,我们其实正在加剧亲子之间原本已经紧张的冲突,激发孩子正式向我们宣战。切记,解决亲子冲突的关键,是要让孩子了解我们的目的是协助他解决问题。若孩子的问题直接影响到我们,造成我们的困扰,我们就要和孩子分享这些困扰。说教总不免让孩子觉得自己不被接受,且说教的背后可能潜藏着父母自身的不足,这只会强化不愉快的亲子关系。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婆媳关系难处,关键是心理根源

现代社会中婆媳关系难处,关键是心理根源所致。人与人相处难免有不满,如何处理不满是搞好关系的前提。

在各种家庭关系当中,婆媳之间的关系大概是最不容易相处的了。不要说那些好不容易熬成婆婆的老太太聚在一起,谈的话题总是离不开议论儿媳妇的长短,就是那些迈进丈夫家多年的年轻女性,有空聊天的时候,也不免把聚会变成了声讨婆婆大会或者诉苦大会。处在婆媳之间的那位儿子兼丈夫,为了维系双方的关系,受过多少夹板气,赔了多少笑脸,编了多少瞎话,也是可想而知的。

为什么婆媳关系不大容易相处和谐呢?有的研究者依照弗洛伊德的思路,从婆媳对儿子兼丈夫的情感占有欲及:恋母情结"等角度去解释。当我们尝试用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去分析时,又会得到什么结论呢?

婆媳双方常常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结果两方都不满意。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中国人在对各种人际关系分类时,会采用一个双维度的标准。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身份角色的距离,一个维度是关系中两个人的真情交换和义务履行的均衡。

在家庭关系中,亲子关系是一种血缘关系,父母儿女以血脉相连,在以父子轴为核心的中国文化里,亲子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而夫妻关系、兄弟姐妹关系相形之下其重要程度都会弱一些。对于每一个人来说,这些关系是与生俱来的,或者是由角色身份固定下来的。因此,我们对这些关系在情感表达上就形成了各自的区别。

对此,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称之为:等差之爱"。意思是说,在亲子之间、夫妻之间、手足之间都有来自角色身份规定的情感。这也就是梁漱溟先生所说的:应有之情"。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伦理规范,也有不同的情感类型。

此外,抛开身份角色来说,当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不断交往,就会形成恩恩怨怨,以及对于一个人的爱憎好恶。比如说,当我们非常崇敬自己的父亲时,除了有一种儿女对父亲的敬重之外,还会因为他的个人品德而佩服他,有一种超越亲缘身份的评价。这就是:真有之情"。

一般来说,在家庭生活中,由于家庭成员不仅有很近的血缘关系,而且还耳鬓厮磨,朝夕相处,同时具有最切近的应有之情和最淳厚的真有之情。

当原本没有亲缘关系,:本不是一家人"的男女,由于相爱:走进一家门"的时候,主要是被:真有之情"推动的。婚姻不仅带来了夫妻关系,而且也带来了一大串家庭关系身份,新娘子一下掉进了一张关系网当中,需要四面应付。婆媳关系就是其中比较重要的关系。而对于媳妇来说,婚前与夫家的人一般交往比较少,所以,对丈夫是真有之情,而对公婆和夫家其他成员就只有应有之情。

应有之情只是一种根据角色规定的情感,例如传统伦理中的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这种义务之情由于仅仅是义务,很容易让人言不由衷或敷衍了事。媳妇心里会想,我们之间没有交情,我不是你从小带大的,因为结婚,我就要对你百般照顾,我自己的父母我还没来得及孝敬呢,能做到现在这样我就很不错了。婆婆心里会想,你在我家里出出进进,就是一家人了,你应该像个儿媳妇的样子啊!一方强调真有之情,另一方强调应有之情,两方都不满意。

当婆媳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然而,抱怨婆婆的媳妇或抱怨媳妇的婆婆常常忽视一个现象,那就是无论婆婆还是媳妇,她们的母女关系一定比婆媳关系要好。被儿媳妇看作是:恶婆婆"的人,却对她们自己的女儿疼爱有加,在她们的女儿眼里,:母亲"、:娘家"都是无法替代的情感港湾。反过来,被婆婆认为不懂孝顺的媳妇,却总是对她们自己的母亲时常惦念,关怀备至。

婆婆看到媳妇与自己的儿子结婚,走进自己的家,就会本能地形成一种预期,那就是儿媳妇应该像女儿、儿子那样对待自己。可是往往儿媳妇因为缺乏:真有之情"恰恰无法做到这一点。儿媳婚后改口称婆婆为:妈妈",也会本能地将婆婆的行为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形成婆婆应该像母亲这种预期。当双方混淆了婆媳关系与母女关系的时候,往往会因为对方无法满足自己的预期而渐生不满。

不满的情绪出现后,婆婆和媳妇又都会出现一种归因偏误,那就是认为婆媳关系就是婆媳关系,永远不会变成母女关系。有的婆婆说::无论你怎么对她好,她也不会变成你的女儿的。"媳妇就更容易说::哪个儿媳妇是婆婆养大的?她怎么会对我像对她女儿那么好呢!"她们都不懂得通过对方的母女关系来看对方的情感和人品,来体会对方的真情。如果用真情来换取真情,婆媳关系就一定会与母女关系一样,成为家庭关系的新的情感支柱。

:分家单过"日渐普遍,社会结构中夫妻轴的地位正在上升,但父子轴依然有重要地位。

在传统社会里,女性嫁到夫家后,对于娘家来说,已经是一盆泼出去的水。姓名被改变,或是只保留娘家的姓氏,变成:王李氏"、:张刘氏",或是本名前冠以夫姓,成为夫家父子轴上的一个配角。娘家已经不再是自己的家,为父母养老送终的真情表达受到了限制,而夫家也还不是自己的家,要对陌生人生出真有之情并非易事。因此,媳妇处在卑微的地位上,一熬就要几十年,直到成了婆婆,夫家才终于变成了自己家。

现代都市青年婚后一般不与父母同住,农村青年婚后:分家单过"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于是,婚后的媳妇就有了三个意味不同的家---娘家、夫家与自己家。自己家是一种以夫妻为主轴的家庭,维系夫妻感情的主要是真有之情,而不是血亲关系。而夫家是丈夫的娘家,娘家是自己的娘家。一些已婚女性总是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夫家排在第三位。一些已婚男性则把自己家排在第一位,把娘家排在第二位,把妻子的娘家排在第三位。这就是一些夫妻冲突的来源。很多夫妻争吵的理由往往是:你妈是妈,我妈就不是妈吗?"要求对方把顺序排列与自己相同。这就反映出在社会发生变迁的今天,尽管在家庭中夫妻轴的地位上升了,但是在我们身上,父子轴仍然有著相当重要的价值地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看到两种协调婆媳关系的思路。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妻子会把丈夫的娘家也当成自己的娘家,把丈夫的父母当作自己的父母;丈夫也是一样,把岳父岳母当成自己的父母,把妻子的娘家当成自己的娘家。另一种是,如果夫妻感情深厚,相互尊重对方对娘家的价值认定,体验对方的父子情深或母子情深,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这两种思路尽管有些不同,却都可以较好地协调因婆媳关系引起的夫妻冲突。

一家之言父系制传统引发婆媳冲突

中国社会里传统的:父系"制度强化了生男嗣的重要性。因为对于媳妇而言,要巩固自己在夫家家族中的地位就得靠替夫家生出子嗣,惟有如此才能延绵夫家家族的香火并提供祖先祭拜时主要奉祭的人员。但若生不出子嗣,则恐遭休妻或纳妾的命运。在这重重压力之下媳妇由年轻到熬成婆婆的这一路上,儿子便成为自己最真实的情感寄托也是最重要的生活依靠。然而,这种因文化结构限制而更形强化的母子连结不但造成婆婆对儿子的绝对偏袒,更对婆媳关系而言成了一大致命伤。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