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月嫂知识

为什么婴儿中耳炎容易复发,小儿中耳炎是什么

2022-06-17 04:15:1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为什么婴儿中耳炎容易复发

中耳炎是婴儿最常见的一种耳部疾病。有些婴儿得了中耳炎后,经常会复发,从耳朵里流出脓来,令家长们焦虑不安。中耳炎反复发作,医学上称之为

1、为什么婴儿中耳炎容易复发

中耳炎是婴儿最常见的一种耳部疾病。有些婴儿得了中耳炎后,经常会复发,从耳朵里流出脓来,令家长们焦虑不安。中耳炎反复发作,医学上称之为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不仅会致使鼓膜穿孔,而且还会影响听力,甚至致聋。因此,家长应重视对婴儿中耳炎的防治。

婴儿中耳炎之所以易复发,主要是由于鼓膜穿孔后,外耳道与中耳腔直接相通,加上解剖上耳咽管粗而短,且呈水平位,以致婴儿洗头的污水,喂奶时的奶汁,呕吐的胃内容物或是伤风感冒时病原菌易进入中耳腔,造成中耳的化脓性病变,致使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发作刚忠儿可有发热、头晕、头胀、耳部疼痛,从耳中流出脓性的分泌物。预防婴儿中耳炎的复发关键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哺乳时:给婴儿哺乳时,母亲应取坐位,婴儿取半卧位,同时要特别注意预防奶汁进八耳朵。发现奶汁进人耳朵应及时擦去。

(2)感冒时:婴儿患感冒时应及时治疗。鼻涕多时应及时排出。擤鼻涕时手不要同时捏两侧鼻翼,而应只将一例鼻翼捏紧擤鼻涕,并同时滴一些抗生素滴鼻液消炎。

(3)洗头、洗澡时:给宝宝洗头、洗澡时要用棉花球或耳塞将耳道堵住.以防脏水进入耳内。若发生脏水流入耳朵应及时用棉签轻轻拭干。

(4)中耳炎发作时: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发作时,在口服或注射抗生素的同时,还必须按医嘱局部点药。耳内点药时,先要清除耳内堆积的耵聍、脱落的上皮和脓液,用3%双氧水清洗,然后再点耳药。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反复发作,且耳脓恶臭,应考虑摄片,必要时手术治疗。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小儿中耳炎是什么

细菌感染容易让宝宝患上小儿中耳炎。与成人相比,宝宝的咽鼓管位置呈水平状,且较宽、直、短,故宝宝患上呼吸道感染时,鼻咽部的细菌或病毒容易通过咽鼓管侵及中耳,引起急性化脓性小儿中耳炎。小儿中耳炎发病率高,而其中70%-80%是由感冒引起的。患小儿中耳炎的宝宝还常伴有发热、畏寒、呕吐及腹泻等症状。

65%的宝宝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内,至少会受到一次耳炎或其他听觉器官疾病的侵扰。如果染病宝宝没有得到及时的治疗,可能会导致失聪甚至危及生命。另外,宝宝反复患急性小儿中耳炎,还可能与免疫功能异常有关系,最好去正规的耳鼻咽喉科室确诊。一般来说,宝宝小儿中耳炎在感染完全控制、炎症完全消退后,穿孔的鼓膜可以自然愈合。即使有的不能自然愈合,也可以通过手术进行修补。

如果孩子有不肯吃奶、夜间啼哭、磨擦单侧耳朵、部分听力丧失或耳朵出现排泄物等症状,就应该考虑是否为小儿小儿中耳炎。应该特别指出的是,耳内渗出的积液如果留存达3个月患儿就可能丧失部分听力。因此,不论是急、慢性小儿中耳炎,家长都应带宝宝积极治疗,不可拖延。

感冒也容易引起小儿中耳炎。感冒是由细菌或病毒引起的上呼吸道感染,一般以鼻、咽部发炎为主,表现出鼻塞、流清涕、咽痛、发热等症状。从耳朵的解剖结构来看,耳朵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个部分,外耳形似喇叭,起传导和收集声音的作用,中耳和外耳以鼓膜相隔,它包括咽鼓管、鼓室、听小骨等,其中的咽鼓管具有平衡中耳腔压力、阻止鼻咽部分泌物和病菌进入中耳、清除中耳腔分泌物的作用。由于炎症作用可使咽鼓管的正常功能减弱或丧失,使感冒时储留于鼻咽部的大量病菌进入中耳腔,导致小儿中耳炎症的发生。

3、婴儿中耳炎与喂奶姿势

国内外一些专家发现,喂奶姿势不当也会引起小儿中耳炎。

喂奶姿势不当为何会引起中耳炎呢?先得从耳朵的解剖结构说起。耳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其中中耳为一相对密封的气腔,在前壁有一小管通向鼻咽部。平时此管在鼻咽部的出口受周围组织挤压而呈密闭状态,外界气体不能进入。

当吞咽、咀嚼、打喷嚏或哭闹时,咽鼓管便作瞬间开放,以维持中耳内外气压平衡。由于婴儿耳的发育尚未完善,咽鼓管较短,且位置低而平直,其生理峡部又未形成,故管腔相对宽大。加上咽鼓管肌肉收缩力较弱,在鼻咽部开口较低,所以鼻咽部的液体容易流入中耳。

正是由于这种解剖特点,倘若喂奶姿势不当,例如横抱着喂奶,让孩子平躺着吃奶,奶瓶口开得过大,竖得过直等等,均易使乳汁沿着咽鼓管流入中耳内而诱发中耳炎。另外,喂奶时间间隔太长,孩子的饥饿感增加,吮吸强烈,吸入的空气过多,容易出现溢奶现象,也容易使乳汗流入中耳而发生中耳炎。

因此,为预防喂奶引起的中耳炎,母亲要注意掌握正确的喂奶姿势。正确的喂奶姿势是:若是坐着喂奶,应将孩子抱起放在腿上,孩子上半身靠的那一条腿用小凳子垫高些,把孩子斜抱在怀中,取头高足低位。如采用卧位喂奶,应净婴儿置于身体一侧,并用手肘或枕头将其上身支起,以取得一个最适宜的角度。

如果是人工喂养,奶瓶口不宜开得过大,举得过高,一般与口成45度角即可。喂完奶,再将孩子竖直抱起,让其头靠在母亲肩上,用手轻拍其后背2-3分钟,让孩子将吃奶时吸进的空气通过打隔排出,以免溢奶使乳汁流入中耳。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婴儿中耳炎的防治大攻略

急性中耳炎是婴儿的常见病。婴儿的咽鼓管比成人的相对平坦和短粗,接近水平位置。鼻咽部感染后,病菌极易由此进入鼓室,引起中耳炎。婴儿的抵抗力较弱,容易患流感、肺炎等疾病,也会引起耳部并发症。

患儿在发病早期,听力有不同程度减退。进而鼓膜充血,有脓液,并伴有高热、耳部剧痛症状。有的患儿可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甚至发生抽搐。最后,鼓膜破裂流脓,耳痛、发热症状逐渐消退。一般7~10天可痊愈。若患儿体质较弱,治疗不及时,则有可能转成慢性化脓性中耳炎,使患儿产生听力障碍伴随语言障碍,或引起急性乳突炎、败血症、颅内并发症等,危及患儿的生命。

中医把以耳膜穿孔、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的疾病,统称脓耳。脓耳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化脓性中耳炎。多因掏耳不慎损伤鼓膜,或沐浴时污水入耳内,或因擤鼻方法不当等原因所引起。

内治法

药用蔓荆子5克、甘菊花9克、升麻2克、生地9克、赤芍9克、麦冬9克、木通3克、赤苓9克、桑白皮6克、前胡5克、柴胡3克、夏枯草12克、甘草3克。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疏风清热、解毒消肿,用于中耳炎在成脓期痛甚时,伴有发热恶寒、vi苦咽干、小便赤黄、大便秘结。

外治法

外治时,先应清除耳道内脓液。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一般用消毒的棉签揩拭,如脓液粘稠,可用棉签蘸稀白醋或3%的双氧水揩洗。

(1)先取30%双氧水清洗耳中分泌物,反复清洗两次,擦干。然后滴入地龙糖浸液3~4滴。治疗急慢性中耳炎,一般4~5天可治愈。

(2)用冰片1克,研细末,放入核桃油lo毫升,不断搅和使其溶解。用时先洗净外耳道内的脓性分泌物,用棉球拭干后滴入药液2~3滴。再用棉球将外耳道堵住,以免物外溢。

(3)广郁金枚,麻油少许,冰片少许。取广郁金醮麻油少许,在清洁的玻璃片上磨取浓汁,再放冰片调匀,先用药棉拭净耳内脓液,再用此油滴耳,每日3次。

(4)用鲜桑叶数片洗净后,捣烂取汁。每次将1~2滴桑叶汁滴入耳道内,每日3次。

(5)黄柏30克(生药),水煎浓缩液20毫升。滴耳,每次2~3滴,每日3次。

预防保健

1、婴儿宜采用似指头位吮奶。防止因平卧吃奶而呛咳,使乳汁或带菌分泌物经咽鼓管进入鼓室引起感染。

2、保持婴儿耳道清洁、干燥,防止进水耳道。若婴儿耳道不慎进水,可将其头歪向进水的耳朵一侧,用手掌紧堵耳道口,然后突然放开手,将水引出,最后用消毒棉签轻轻擦干耳道。

3、注意预防婴儿呼吸感染,以免治疗婴儿鼻窦炎,扁桃体炎等,以减免并发急性中耳炎的机会。

4、不要随便掏孩子的耳朵。防止耳道擦伤或鼓膜破裂诱发中耳炎。当婴儿耳屎多时,可用消毒棉签轻轻拭出。若已形成栓塞,则应去医院设法取出。家长切忌用火柴、发卡、手指甲等给婴儿掏耳。

5、预防异物进入婴儿耳道。若小虫进入孩子耳道,可带其到暗室用手电筒照射耳道口,诱使小虫自行爬出。若其他异物不好取出时,应尽快去医院就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