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育儿百科

发明创造的基础训练,训练宝宝的创造性思维

2022-06-15 06:57:01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发明创造的基础训练

一、 小发明并不神秘 什么是科技小发明? 发明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发明"的定义是"发明是发明人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

1、发明创造的基础训练

一、 小发明并不神秘

什么是科技小发明?

发明是"首创前所未有的事物"。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对"发明"的定义是"发明是发明人的一种思想,这种思想可以在实践中解决技术领域里特有的问题。"而我国在《发明奖励条例》中对"发明"的概念是:"发明是一种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它必须同时具备下列三个条件:第一,前人所没有的:第二,先进的;第三,经过实践证明可以应用的。"

小发明不同于大发明,是根据儿童已有的科学技术知识和实际能力,在日常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中,对那些感到不方便、不称心的东西,加以改进、改革和创新。所以小发明是实用新型的"身边科学"。

全国青少年科技活动领导小组对科技小发明的主要项目作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发明,指一切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科技成果;第二,改进和革新,指对原有物品的形状、构造或其他方面提出的改进技术方案;第三,新品种,指人工培育的动植物新的品种;第四,发现,是对前所未知的事物、现象及其规律的揭示。

小发明的主要特点是:第一,新。无论是发明,改进或发现,都是前所未有的或前所未知的,不是仿制或重述已有的东西,所以小发明不同于一般的科技小制作。第二,小。小发明是儿童身边的科学,是改进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东西,而不是去搞高深的、尖端的、难以办到的科技发明项目。如云南玉溪市瓦窑小学用烟末等制成的"灭蚜敌"土农药;北京市崇文区宝华里小学"气压热水瓶的改进"等。第三,实用。小发明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方便,其作品要有实用价值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如山东滨州市第四小学的"方便黑板",天津市武清县段庄小学的"自来水防冻阀门"等。第四,科学。小发明的构思、设计、制作和成果一定要符合科学道理,也不能有损于健康和道德。

总之,小发明的课题比较广泛,也比较简单,只要能细心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应用发明技法,善于发现问题,独立思考,大胆想象,动手实践,就不难取得发明创造的成果。小发明并不神秘。

近年来,全国各地和广大农村的中小学校,随着课外活动的广泛开展,小发明活动也蓬勃兴起。如上海市和田路小学,从1979年起就班班建立科技小组,开展创造发明基础训练,培养出不少"小发明家",取得了不少创造发明成果。四川省据1990年统计,全省各类学校普遍建立科技小组,参加活动的小学生达46万人次,小发明作品11万件,科学小论文1700余篇,其中51件获全国奖,有的还获得了国际发明奖。参加全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发明比赛获奖的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的作品也逐年增加,显示了农村儿童开展科技活动和势头。

二、 创造力是小发明的思想基础

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每一项发明创造,每一种技术的突破,每一种新理论的出现,每一次经济的迅速增长,以及每一种精神文明的进步,都是人们进行创造性劳动的成果。人类具有创造能力,能进行创造性劳动,人类才有今天这样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和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现代的尖端技术:电子计算机、超导技术、核电站、遗传工程、宇宙飞船、航天飞机等等,实际上是物化了的智能,是人们创造力发展的结果。创造力是科技发明创造的思想基础,开展科技小发明活动要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

什么是创造力?它有哪些主要特点?富有创造能力的儿童有哪些基本特征?怎样发现和培养儿童创造力?这些都是小发明活动中要研究解决的问题。

1. 什么是创造力

创造,就是"产生新的东西"。创造力,就是人在各个领域,以不同的质和量的水平,产生新的东西(包括思想、观点和方法)的能力。创造力也称创造能力。创造力不只是某种单一的智能,而是多种心理成分有机构成的统一体。人们完成创造性活动一般都是各种智能和个性特征共同作用的结果,既需要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良好的记忆力;也需要进取心,自信心,好奇心,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情感,坚强的意志、性格以及正确的动机。

创造性思维是创造力中的核心成分。创造性思维是在创造性活动中发生发展和表现的思维过程,它是一个载体,把先人的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结晶,通过奇妙和思维形式和方法的运用,产生新颖的前所未有的东西,无论是在科学发现、技术革新、创造发明,都离不开创造性思维过程和作用,所以创造发明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过程。创造性思维基本上分为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集中性思维也称收敛性思维或逻辑思维形式,是利用已有的信息,达到某种正确的结论。发散性思维也称扩散性思维或非逻辑思维形式,就是指从各种不同方向去思考,重组过去已获得的有关信息,产生新的信息。在创造性活动中,集中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是相辅相成,多层次结合,两者都是必需的,但由于传统教育不重视发散性思维的培养,因此需要特殊地加以训练。要训练发散性思维就要研究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国外研究者提出发散性思维的四个特征,即:第一,流畅性(指发散的量);第二,变通性(指发散的类别、方面和灵活程度);第三,独特性(指发散的新颖成分、罕见程度);第四,精致性(指发散的细节描绘)。

2. 创造力的主要特点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认为创造力的主要特点中下。

(1)创造力是人类特有的一种心理活动

任何人都有创造的禀赋,不光是尖子人才所特有的。当然,也存在着个别差异,其差异程度在全人口中呈正态分布,就是大多数人都具有中等水平的创造力,创造力极高和极低的人数极少。人的创造力不是先天就有的,先天的禀赋是后天发展的基础。创造力的禀赋虽有差异,但不能决定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水平,后天的环境、教育、训练与儿童少年本身的努力才是创造力发展水平的决定性因素。所以创造力是可以培养的,可以通过创造性的基本训练,开发和培养儿童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活动能力。

(2)智力不等于创造力

智力是侧重于认识方面的综合能力,创造力侧重于创新和发现;创新离不开认识,认识却未必包含创新。根据大量心理测验研究结果表明:智商低的人其创造力不会高,但智商高的人其创造力也不一定很高,创造力高的人其智商都在中等以上。由此可见,智力和创造力两者不是包含关系,但也不是毫无关系,一定水平的智力是创造力高度发展的必要条件,所以智力教育不能代替创造力培养,在小学基础教育中,在知识教学和技能训练的过程中要非常重视培养的创造力。

(3)儿童创造力发展的年龄特征

国外研究者认为儿童创造力发展的总趋势是随着年龄增长的,但各年龄段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幼儿期是儿童创造力萌芽时期,3~4岁是幼儿创造性想象发展较高的时期,5岁以后有下降趋势;小学阶段学生的创造性想象,低年级比高年级丰富。由此可见,创造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应从幼儿开始就要鼓励他们多动脑筋培养创造精神。

3. 富有创造力儿童的基本特征

怎样鉴别和测量儿童的创造力,这是培养创造力要研究解决的重要问题。

(1)如何鉴别创造力

自从本世纪50年代以来,美国吉尔福特等心理学家提出传统的智力测验不能鉴别人的创造能力之后,如何鉴别创造力引起了许多研究者的兴趣,他们进行了大量的实验和实践,概括起来有三种鉴别途径:①编制能鉴别创造力各种要素的测验,其中公认较好的、应用广泛的有《吉尔福特发散思维测验》、《托伦斯创造性思维测验》等。②采用一般人格量表或创造性人格量表,通过个性特征的鉴别,来识别创造力。如《发现创造性才能的集体调查表》(fuft),对小学生进行调查,通过调查归结出具有创造性儿童积极的个性特点为:自信心、好奇心、对复杂事物的偏好、兴趣广泛、幽默感、内省等;对创造性的消极品质有:固执、反复无常、失礼、反抗教师支配等。我国心理学家陈帼眉设计了《3~6岁幼儿性格调查问卷》,包括主动性、坚持性、自制力、自信心、自尊心及性格的情绪特征,共六个方面、222项。③通过直接观察,组织各种智力竞赛、科技小发明、小制作、小论文等各种活动形式,了解儿童在校内外和家庭社会上的创造性表现或成就,发现和选拔富有创造力的儿童少年。

(2)创造力的特征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托伦斯经过大量的调查检测,从创造力高的儿童中归结出一些共有的特征,有助于鉴别一个儿童创造力的高低,选摘如下。

富有创造力儿童的基本特征:①常常专心致志地听人说话,细致地观察事物;②爱寻根究底弄清事物的来龙去脉,有较强的好奇心;③说话和作文时,能使用类比的方法;④喜欢对权威性的观点提出疑问;⑤常常能从乍看起来互不相关的事物中找出相互间的联系;⑥喜欢对事物的结果进行预测,并证明自己预测的准确性;⑦即使在干扰严重的环境下,仍然全神贯注地学习和钻研问题;⑧解题爱提出多种方法来解;⑨发现新问题时精神异常兴奋;⑩从事创造性工作时常废寝忘食;⑾在学习上有自己关心的、独特的研究问题;⑿经常思考问题的新答案、新结果。

4. 创造发明的基础训练

通过上述对创造力的理论和实际的研究,使我们明确创造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含创造性思维力、观察力、想象力、注意力、记忆力等智力因素和兴趣、动机、意志、毅力、进取心、自信心、好奇心等非智力因素,以及动手操作、组织协调等能力,在诸多的因素中核心因素是创造性思维。开发和培养儿童的创造力是涉及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影响和教育,以及儿童本身的主观方面因素的问题。这里只着重研究在小发明活动中培养儿童的创造力问题。

开展小发明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儿童的创造力,小发明活动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开发和培养创造力的过程,所以要紧紧抓住培养创造力这个中心环节。创造发明要产生前所未有的,新颖独特的东西,小发明活动要以培养创造力为前提,在起始阶段要搞好创造发明的基础训练。如果急于求成,在儿童还没有掌握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时,就组织儿童寻找小发明课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动手搞小发明活动,结果往往事倍功半,难以奏效。

下面介绍一些创造发明基础训练的原则、内容和方法,作为小发明活动的入门。

(1)创造发明基础训练的原则

①启发性原则。小发明不同于小制作有一定的图纸、实物和程式作为依据和模仿、它需要标新立异,充分发挥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在基础训练过程中,要采取启发、点拨,调动他们的自觉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以引导儿童通过独立思考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不能采用灌输、注入等方法。②激励性原则。激励是激发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内动力。在基础训练中,根据儿童好动、好奇、好学、好胜等心理特点,采用表扬、抢答、游戏、比赛、竞赛等活动形式,达到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产生连锁反应,从而开发潜力,启迪出更多的创造性设想。③尝试性原则。尝试能激发儿童积极探索。为了解决某一问题获得正确或最佳的方案,可以让儿童尝试提出几个方案或解决问题的思路,然后一一予以分析比较,以求得正确的或最佳的方案。④趣味性原则。兴趣是个性心理特点的表现,它具有强烈的吸引性和鲜明的情感反映,从而产生高度的吸引力、注意力去探求问题的奥秘。趣味是较兴趣更进一层的心理活动,这些要探究的问题,不仅会使儿童感到兴趣,而且是回味无究的。

(2)创造发明的基础训练内容与方法

①"用途列举"训练。这是训练发散性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和精致性特征的思维方式。如要求儿童在5分钟内说出"红砖"的所有可能的用途,儿童会列举出:造房屋、铺路、造桥、筑花坛等多种用途。若局限在"建筑材料"范围内列出许多用途,虽算有流畅性,但缺乏变通性;如能列出可以压纸、当槌子用、垫桌子脚等,就说明字等独特性的见解,应予鼓励表扬。在活动之前,科技辅导员可以准备几种常见的物品,如回型针、小橡皮、大头针、牙刷、圆规、尖嘴钳等,采用口头抢答、小组轮流回答、限时书面回答等方式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②"功能挖掘"训练。这也是培养扩散性思维能力的方式。每一种物品都具有一种主要功能,任何物品的功能总是有一定的结构来保证。如铅笔的主要功能是用来写字,它具有铅芯和圆木条两部分结构。如果铅芯没有了,主要功能消失了,就成为废物。现在要求儿童挖潜,懂得"废物利用",有助于培养创造性思维,又能深入分析、了解物品的"功能——结构",打开创造发明的思路。基础训练时可要求每人带一二件废品,先由各人分析自己带来的废品原有的主要功能和结构,提出挖掘潜能的设计方案,并组织讨论方案的可行性,然后每人根据可行性的方案制作一件"废物利用 "的物品。这样,经过几次反复训练,不仅提高了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培养了动手制作的能力。③"词语联想"训练。科学技术的许多创造发明往往是由联想引起的,如日本发明家田熊常吉在改装锅炉的"水流和蒸汽循环"时,联想到"人体血液循环",发明了"田熊式锅炉",提高了10%的效率。通过词语联想进行创造发明的基础训练,简便易学,收产快。例如,冬天——茶杯,采取联想把它串连起来,中间环节越少越好,可联想为:冬天——结冰——茶杯碎了。这样,用木头 ——书本,点火——开门,鱼——皮球、草莓——西瓜、风——牛等题目进行训练,以开阔思路提高联想思考的能力。

又如,图9-1是一种"联想练习机",每一位数码代表一种抽象性南的词语,练习时辅导员说出任意两个数码,儿童就应举出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的具体事物,举出的事物越多越好。例如,"8"(可动)与"4"(弹性),同时具有这两种性质的事物可举出:弹簧门、弹簧秤、弹跳蛙、夹子、鼠夹、起跑器等一系列具体事物。④"无究组合"训练。组合是创造发明最普遍、最常用的思维方式,目前世界上发明创造有80%以上是各种知识、技术和方法的重新组合,所以创造发明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知识重组。通过无究组合的基础训练,给小发明提供了创造性的想象天地。例如:围绕一种产品(椅子、伞、牙刷、帽子等)进行新的组合,每种举出10件以上;围绕一种物品(手电筒、文具盒、电风扇、螺丝刀、锄头等)进行多功能、多用途组合,使一物品具有5种以上的功能。如多功能三角板,可用作直尺、量角器、圆规、画几何图形、画平行线等;提出一系列物品(圆珠笔、台灯、闹钟、温度计、雨衣、挂历、枕头、坐垫等),要求儿童把它们任意组合成为新的产品;列出20种物品名称写在卡片上、编号,然后随便用两个号码进行盲目组合,看它能否组成新产品,让儿童说出其名称和用途。⑤"仿生类比"训练。类比是一种逻辑思维方法,仿生类比是指发明对象与生物的结构功能进行类比,是实现发明思路的一种方式,现在用作创造发明的基础训练,以培养创造性思维。如列举蝴蝶的翅膀、昨蜢的弹跳力、蚯蚓的掘进功能、壁虎脚上有吸盘;豆科植物的固氮功能等等,要求儿童应用仿生类比的思维方式,模拟上述生物的特异功能和结构,去设想小发明的课题。农村的大自然环境,有多种多样形态各异、功能奇特的生物界,可以引导儿童去寻找和观察各种生物的特异的结构和功能,提出仿生类比的思路。 幼39家39儿童 通过创造发明的基础训练,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引起儿童对小发明活动的广泛兴趣,从而为小发明技法的应用打下一定基础。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训练宝宝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宝宝的创造性思维非常重要,在想像力、创造性方面,我们的教育模式有待改变,父母可以从身边做起,在各方面对宝宝展开训练,我们的建议是:

给宝宝创造一个丰富多彩的学习环境。

提高和激发宝宝的好奇心,将宝宝的好奇心引向大自然。鼓励引导宝宝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将这个世界重新组合,此外,音乐、美术等学科对想象力的提高颇有作用。

引导宝宝多阅读,将宝宝的好奇之舟引入知识的海洋。

训练宝宝的独立精神,要鼓励他们用自己的力量来解决学习中的困难,决不能包办代替,直接告诉他们答案;应该提示、引导他自己想出解决的办法。

鼓励宝宝的提问和探索。尤其不要对宝宝提出的“古怪问题”泼冷水。

教育宝宝要勇于认错、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这是科学创造所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不要压抑“出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引导宝宝关键时刻能锲而不舍,但保护宝宝好奇心的同时更要注意安全问题。

让宝宝在游戏中发展创造思维:角色游戏、猜谜、添笔画、玩具等。辅导宝宝经常动手搞小实验。

启发宝宝对一个问题做多种回答,锻炼他的发散性思维:比如:让宝宝回答“筷子可以用来做什么?”“迷路以后怎么办?”“手绢的用途有哪些?”“水有什么用途?”

以上种种原则性提示,实际上也是一个创造性人才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只要家长、老师及宝宝本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其智力发展必将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浅谈“幼儿舞蹈基础训练的开展”

孩子是天生的舞者,在动听的音乐氛围中,她们能快乐自由的舞动出各种身体姿态。但由于孩子们没有丰富的舞蹈经验,其随音乐的舞动也极简单,尚不能称之为 “舞蹈”。幼儿舞蹈基础训练的开展,使孩子对舞蹈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专业的认识,儿童舞蹈基础训练主要是从舞蹈基本功及舞蹈技巧两大方面对孩子施以长期的训练。从而大大提高幼儿舞蹈水平。

在组织幼儿进行舞蹈舞蹈基础训练时,应深刻的意识到所训练的对象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幼儿。由于学龄前儿童的一系列年龄特点,致使组织训练时应注意到许多方面。

一、组织幼儿进行舞蹈基础训练时,应考虑到孩子年龄较小、体质较弱的特点。

幼儿园内的舞蹈基训对象主要是针对中大班幼儿,平均年龄不足5周岁,这么一群有小的孩子都还处于生长发育期,他们体质相对成人而言较弱;由于年龄小,她们的自我保护能力也较弱;同时她们身体及心理的接受能力也较差。这也就意味着授课的成人——教师在训练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训练内容要符合幼儿动作发育的规律。

孩子的生长发育是有一定规律性的,尤其是幼儿动作的发育有其自身的规律:儿童动作的发育按唇、舌、眼、颈、腰、上肢、下肢这样自上而下的顺序发育;沿着抬头→翻身→坐→爬→站→行走的方向渐趋成熟;幼儿动作的发育较早出现的是使用大肌肉的大幅度的粗动作,以后才逐渐掌握了使用小肌肉的需要眼手协调的精细动作;幼儿的随意运动在力量、速度、方向和稳定性等方面的发育以及各种动作之间的相互协调,是从总体到特殊,从孤立运动到共济运动的。

训练时要想注意符合一上规律,必须在准备课程计划时就考虑到怎样合理的选择分配训练内容。例如,可以在训练的前期组织幼儿学习一些大幅度动作,向小鸟飞、大踢腿、转圈等,往后在训练的中后期可是当加进细微技巧动作及需要手、脚、身体协调来完成的动作,向简单的芭蕾地面组合或一些简单的舞蹈片断及组合。

2、训练的强度、深度要是和幼儿的接受能力。

训练的强度是指训练中总的运动量,包括运动的时间长度及运动的频率、幅度等。训练的强度要在幼儿的接受能力范围之内,也就是说运动总的时间长度不能过长,如果过长容易引起幼儿过度疲劳。运动的频率、幅度不能过于激烈,如果让幼儿长时间不停大幅度的一直运动,精神会高度兴奋,这样会导致一系列不良后果,因此一定要控制幼儿的训练强度,使训练有张有弛,以便收到预期成果。

训练的深度使之训练中动作及讲解均要简单易懂,幼儿舞蹈基础训练中的动作不能从成人训练中成套搬来,幼儿的接受能力有限,应编排出一套属于本班幼儿实际接受状况的动作,以使得训练得以顺利进行下去。而在训练中的讲解也不宜过深或过于专业化。许多专业名词其实可以不必全都灌输给幼儿,许多动作都用幼儿熟悉的动作名称来讲解,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左右轮臂大可说成啊“蝴蝶飞”或“小鸟飞”等

二、组织幼儿进行舞蹈基础训练时,还应考虑到幼儿注意力集中能力差的特点。

孩子的注意与成人有所不同,是以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虽然有意注意发展的速度较快,但在幼儿期,孩子们的注意集中能力仍然较弱,因此在组织舞蹈基训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幼儿不能长时间集中注意,需合理安排休息时间。活动当中每一个单元完成之后都应让孩子们稍作休息,一次训练一般有三至四个单元,把长时间的训练活动拆分为若干个短的时间段,会更加有利于幼儿的学习。也就是说,对孩子来讲一次长时间的休息不如多次较短的休息。

另外幼儿的注意容易分散,要排除无关干扰。怎样排除无关干扰呢?主要从客观环境及主观意识两方面进行控制和引导,对于幼儿基训所在活动室内的环境应排除较引人注目的事与物,也就是说,室内不宜出现各种异于平常的事物,如教师的装束不宜过于特殊;训练过程中不宜常常有人出入活动室等。另外孩子自身在训练中也较容易与同伴独自交流分散注意,因此活动中教师还需提醒或引导幼儿注意动作的特点,并常以各种有趣的方法及说话的口吻引导幼儿恢复注意,排除幼儿自身的主观干扰。

三、组织幼儿进行舞蹈基础训练,还应考虑对孩子进行兴趣吸引。

孩子总是被好玩、有趣的事与物吸引,不论什么活动,孩子的兴趣是非常可贵的。孩子来参加舞蹈基础训练,无非是喜欢跳舞,家长也是为了培养和发展幼儿的兴趣爱好。舞蹈基础训练中多数是爱跳舞的女孩子,她们在基训活动中的兴趣点,以及激起她们兴趣的方法与其他训练活动有所不同,她们最喜欢的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加美丽,她们喜欢欣赏美的舞蹈、学习美的动作、表演美的节目。

针对此训练班幼儿兴趣的特点,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教会幼儿欣赏舞蹈的美。

孩子都喜欢美的事物,但她们尚不具备欣赏美的事物的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得让她了解“舞蹈”美在何处,让幼儿对舞蹈有一个初浅的认识。今后的欣赏活动及学习、表演各种舞蹈动作中逐渐强化幼儿的美的概念,以提高幼儿的欣赏能力。教师以美的舞蹈片断吸引幼儿兴趣,让幼儿有了学习的欲望,使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并愉快,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孩子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2、孩子的接受方式是多渠道的。

但从一种方式来进行教学,常不能令幼儿保持很长那个时间的热情,应综合运用各种方式吸引幼儿兴趣。例如,适当带领幼儿欣赏些易懂的美妙的舞蹈片断;又如在学新舞蹈之前让幼儿倾听音乐旋律,了解音乐风格、节奏等特点;还可以再学习动作时和孩子们配备道具、服装等,让幼儿的兴趣始终保持在一个很好的浓度上。

当然舞蹈基训不同于其他知识的传授,单靠教师的说教时间不明白的。在基训中不仅教师示范动作要完整、准确到位,还要分步讲解动作,结合音乐旋律、节奏,并要求幼儿的肢体跟同一起感受、练习,只有这样结合了视、听、触各感官一同参与才能使得幼儿能更好的完成动作。

3、幼儿舞蹈基训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

在给幼儿进行舞蹈基础训练活动中,可以运用各种可以运用的,幼儿易于接受的组织形式,例如:为幼儿创设舞蹈情境幼儿一边表演故事情境,一边练习舞蹈的动作;另外还可以请幼儿分组进行表演,以激发幼儿的表现欲望,能尽最大努力练习好基本动作;还可以在集训活动的过程中,请个别表现特别优秀的幼儿进行示范,引起幼儿之间相互模仿、共同进步的效应等等。

综上所述,开展幼儿舞蹈基础训练应考虑到幼儿身心各方面的年龄特点,合理拟定教学计划,利用各种可行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幼儿的主体作用。在活动中教师既是客体,也是主体,教师们因合理的把握好幼儿的注意、兴趣点等特点,利用多种渠道使参加基训的孩子们能有所收益。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让孩子尽情的小创造小发明

  电视台播放过我国一个关于中学生小发明的展览,其中有许多新奇的想法使有关方面的专家都感到振奋。现举二例:

  某同学提出一个:绿色炸弹计划",并设计了:绿色炸弹"的制作原理,引起了有关专家的注意。这位同学通过收集资料,注意到了目前沙漠化问题的成因及其解决上的难点,即要在沙漠上用散播的办法去绿化的主要困难是沙漠的干旱使种子不能正常生长,而即使发芽了,也会枯死。因此,他便设计了一个绿色炸弹的构思:在一个:炸弹"型的外壳里,装满能使种子正常生长的生长液等养料、肥料,然后将其投入沙漠,种子可在:弹壳"里顺利通过成长的关键期,然后达到沙漠绿化的战略思想。这名同学还进一步提出把军事演习与绿化统一起来,把演习用的炸弹改装成:绿色炸弹",既达到演习目的,还可在环保方面做点贡献。

  另一位同学提出了一个将来延长人脑寿命的想法:即将一电脑晶片植入人的头部,以人脑中的微循环提供晶片活动的能量,使一些外来信号能从人脑转存至晶片上,以增大人的脑容量,补充人的脑力。

  新奇的构想和创造性的小制作令人眼花缭乱,充分展示了青少年一代的非凡的创造力与创造精神。其实,我们未来需要的正是这种创造型的人才,而对这些人才的培养要从小做起,从日常生活中做起,多引导孩子做些小创造、小发明和小实验。

  1.让孩子学习创造的科学方法

  尽管有许多科学创造和发明是靠突发的灵感刺激而来的,但这绝对与科学创造的方法分不开。因此,让孩子形成良好的探索、创造习惯就显得至关重要。近年来,美国某幼教专家设计了:把科学放人袋中"这一实验,对我们教育孩子具有一定的启示。实验的目的是让儿童在活动中领悟到什么是科学,科学家应该做什么,自己如何做才能成为科学家。他的设计始终围绕着:袋子里装的是什么"而展开。在活动中充分利用儿童的好奇心,把儿童的注意力充分地吸引到探究可利用的线索上来,分析整理资料,绘制科学模型,并相互交流研究。

  整个活动取材简单,将一个苹果,一个小土豆,几粒带壳的花生装入塑胶袋中,塑胶袋的其他部分是空气。用橡皮筋把塑胶袋口扎紧并放入牛皮纸袋,然后再将牛皮纸袋封好。最后从柠檬皮中挤出柠檬汁喷洒在牛皮纸袋上,使纸袋带上柠檬味。把蜡笔和这袋东西给孩子,再给孩子一些新纸。在幼儿园里,将每四个小朋友分为一组,共同研究、探索袋内究竟装了什么,前提是不能将袋子打开。这样,每个小朋友都像一个真正的科学家一样,凭借自己的感觉去搜集资料,并用这些资料绘制出袋内东西的:科学模型"。

  教师在黑板上用粉笔画出一个包含若干栏目的表格来记录嗅觉、听觉、触觉、视觉等有关资料,并让儿童们将其画在纸上。

  教师提示孩子们利用各种感觉猜猜袋内是什么东西,画出猜出物品的模型图;再摇动纸袋,根据袋内物品所发声响,再度做出猜测,并画出模型图;再利用触觉,用手摸摸,再猜,再画,并进行小组讨论。然后在小组内再交流,共同讨论不同猜测的依据。而后,让孩子们打开纸袋验证自己的猜测。最后,再绘出最后的模型图。

  接下来,教师启发儿童逐一回顾其作为小科学家时在活动中所做的事项,如搜集线索、绘图、记录观察结果等,并思索科学家除了利用刚才自己所利用的搜索渠道外,还用了哪些辅助工具来帮助他们得到更多的资料。随后,儿童的心智被引入显微镜、望远镜等更深的知识领域。然后回顾自己的第一次猜测模型,体会出如果只利用一小部分信息来形成对某一事物的总看法,有时就会出错。作为科学家,总要建立不同的模型,如数学的、物理的、心理的等模型来综合地判断某事物。然后在原有判断的基础上,根据新的信息,不断改变原有模型,以更接近真理。

  在活动的最后,教师再让每个儿童各自描述这项活动的全过程。这种活动可使孩子逐步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并学会其方法,同时也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

  我们不要求孩子能制造出像科学家的发明创造一样的东西,而是要让他们具有这种创造和发明的意识并掌握方法,在家长或其他同伴的协助下取得一定的:成果",从而提高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能力。

  上面的做法应该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当然如果每天重复这一活动,就未免流于单调。家长和幼儿教师,甚至初中、小学教师要在培养创新方法和意识方面多做一些探索和努力。

  2.操作技能的训练

  孩子的创造发明不同于科学家的创造发明,它可以是在成人的指导、启发下重新发现自己已经知道的真理。而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则是研制出一些具有社会价值的新物品或提出新理论。但它们的共同基础都是要具有一定的操作技能,我们在前一节中已概述了这一特点。那么家长和老师应做些什么工作呢?

  其实孩子的好奇心极强,大人做的事情他们极爱模仿,这就为操作技能的训练提供了极大可能。例如,在我们的家庭中,有许多现代化的日常生活用品,如洗衣机、电视机、电话、空调、电子钟表等,而孩子内心有极强的想要亲自操作的意识,此时不妨让孩子去独立操作。不要担心孩子会弄坏这些物品,而是要让孩子在操作中学会正确使用它们。有时对一些不便拆卸的东西,孩子更是极想去探索其中的奥妙,家长不必限制孩子这种操作训练的机会。例如,家里出了故障的钟表里面有大量的齿轮,安装起来比较复杂,帮助孩子拆开后,再让他仔细琢磨其中的道理,并使孩子在与家长的共同活动中熟练组装的程序。这会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类似的活动也是训练探索和操作技能的极好材料和机会。

  当然,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家长可对较复杂的组装程序进行适当的简化和指导,以利于孩子在充分思考后能顺利完成。如果太复杂,就会使孩子望而却步,失去信心。另外,一些基本操作工具的使用也很重要,如剪子、夹子、钳子、锯子、锤子、螺丝刀等:手的帮手"也要能熟练应用。这当然要从生活自理开始,比如,孩子能不能在上厕所后自己用卫生纸擦干净屁股也属于一项技能训练。长期由家长包办各种事情的孩子由于缺乏经验,不善思考,是不能顺利完成这些动作的。家中如果有核桃,孩子能否自己打开核桃吃掉里面的核桃仁?家具或玩具的螺钉松了,孩子能否熟练地用螺丝刀将其旋紧?能否按折痕把纸剪开?能否熟练地使用筷子吃饭?上学以后,能否熟练地骑脚踏车上路?脚踏车坏了,能否借助一些基本工具自行修理?这些都是家长在日常生活中需要不断训练孩子的一些基本操作技能,而操作技能对孩子日后的创造、设计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3.动手实验

  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生有一千三百多项发明,并使整个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某个角度讲,这得益于他早期就热衷于实验,也得益于他早期的实验意识。在很小的时候,他就亲自尝试:孵小鸡",他自己建立了一个化学实验室,里面堆满了各种瓶子、试管。许多大科学家在早期都表现出了强烈的实验意识。事实上,日常生活中可进行的实验随手可做,因此,家长和教师只要善于引导,就不难发掘这一取之不尽的创造源泉。下面举一些引导孩子做实验的例子:

  孩子可能从电视里偶然发现了盐水能导电的这一性质,并想看看盐水到底怎么导电,此时家长可以帮助孩子用电池和小灯泡、水和盐等来做这个实验。一边看看小灯泡是否亮了,一边观察水里面的变化。对孩子可能有的疑问,家长要尽可能做出解释,并给孩子讲一些下雨天在高压电附近容易触电的常识,也可与孩子一起制作一些小的观赏玩具。

  孩子看到直升机在飞,就会提出问题::飞机为什么能飞上天?"这时可以给孩子讲一些简单易懂的知识,并与孩子一起做个小螺旋桨,用手去搓,使其飞起来,孩子可以亲手做出形状各异的螺旋桨,观察它们的起飞运动。家长还可不失时机地给孩子介绍一些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情况和做出的各种努力。可与孩子一起做风筝,画上漂亮的图案,在有微风的日子去放。也可让孩子观察过节时燃放的烟火爆竹,讲讲现代航天之父——美国火箭专家韦纳·冯·布劳恩童年时在车尾绑了六支大烟火推动滑坡车飞速前进的故事。这样做既可以使孩子长知识,又在实验和动手操作中使其发挥了创造想象,同时也可能给孩子日后的努力方向埋下了目标的种子。

  磁铁是孩子喜欢玩的一种东西。让孩子用磁铁在水盆或水池里做指南针、漂动船模型,做寻找掉在地下的螺母、曲别针等小实验,或吸钉子等小铁器的小实验,也可做磁性吸引和排斥的实验,这里面的乐趣是无穷的。视年龄的不同,可给孩子介绍一些用磁铁来发电、磁浮高速列车等实际应用,以增加孩子玩耍中的乐趣。

  颜色是受孩子喜欢的。那么,把两种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呢?把几种不同的颜色放在一起会发生什么变化?让孩子亲自动手试一试,得出结论,这对他会有很大的启发。鸡蛋是一种普通食物,它有些什么奥秘呢?孩子自然会去探索。家长可让孩子做下面的实验:不打破鸡蛋,如何区分鸡蛋的生熟?通过光照、摇晃、听声音等方法,让孩子先观察生熟鸡蛋在这些方面的异同,然后总结出几条区别,再去实际辨别鸡蛋的生熟。把鸡蛋放在水里,会有什么现象?新鲜的鸡蛋和不新鲜的鸡蛋在水中有何不同?在水中加上盐,并边加边搅拌,观察鸡蛋的沉浮有什么变化;继续增加盐,又会有什么变化。怎样能使鸡蛋站起来?孩子会做不同的设想和试验,产生极大兴趣。吃鸡蛋时,看看咸蛋、茶叶蛋、新鲜蛋之间有什么区别?鸡蛋能承受多重的压力?用四颗鸡蛋把一块平整的木板支撑起来,然后在木板上慢慢地添加东西,看看加多少东西鸡蛋碎不了。把孩子慢慢地扶上木板站立,再慢慢扶下来,看看鸡蛋是否能被压碎。

  可能的话,让孩子看看小鸡是如何从鸡蛋里孵出来的,并在家长的帮助下,控制温度,自己尝试孵鸡蛋看看。为什么在适当的温度下便能孵出小鸡?而有些鸡蛋为什么孵不出来?留些疑问给孩子,也是对孩子将来进一步学习和创造有益的。

  把两个鸡蛋分别扔在海绵垫上和硬地板上,孩子就会发现两种不同的现象,得出人从高处往下跳时,下面如果有柔软的东西,就不会被摔伤的道理。

  铅笔能不能立起来?能不能立在钢丝上?这个实验孩子是一定很喜欢做的。家长可以找好一些黏土、一根较软的铁丝,并让孩子把黏土搓成两个圆球,捅在铁丝的端点部分。然后再把铁丝中间固定到铅笔的中间,重心降低了,铅笔就会:走钢丝"了。用这个道理,还可以自己制作不倒翁等玩具。孩子会发现在平衡中,重心越低越容易保持这一道理。

  孩子对动物、植物具有天生的兴趣。让孩子多观察各种植物的习性。不妨让孩子自己种植一些植物,并指导孩子一起对所种植物进行养护,对其生长情况进行记录,取得细致研究的资料。

  生活中可以用来做实验的题材随处都是,这些题材的实验,对孩子来说可以认为是一种小创造和小发明,尽管对成年人来说早已知道。这种活动可以培养孩子形成发明创造的习惯,长大后便可去进行真正的发明。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