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家政常识

30万人口的小城市做家政服务行业有市场吗?供需关系如何?

2022-06-15 01:18:06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三十万常住人口的小城市,大概是6万户,按家政公司门店覆盖以方圆10公里计算.且按照一个小区两千户计算.
家政服务公司在当地超过10家你就不好做了.竞争就有点大了.
供需这块

三十万常住人口的小城市,大概是6万户,按家政公司门店覆盖以方圆10公里计算.且按照一个小区两千户计算.

家政服务公司在当地超过10家你就不好做了.竞争就有点大了.

供需这块看你自己的市场调研了.

方向基本是 心理预期的价格,服务的质量,家政服务的项目,上门服务的时间等等.

在服务业日趋发达的今天, 为何家政行业日趋衰落?

现在家政行业并未衰落,具体可参考艾媒咨询最新发布的《艾媒报告丨2019全球及中国家政服务行业新兴市场及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家政服务行业在2019年受到政策的关注,将会从教育、立法、监管上得以完善。目前,家政服务业在母婴护理和养老护理两个业态上蓬勃发展,推动家政服务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艾媒咨询分析师认为,未来消费的升级将刺激家政服务需求不断增长,政策将助推家政服务体制机制逐渐完善,家政服务企业也将在向互联网转型的过程中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2019年7月,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的意见》,提出要采取综合支持措施,提高家政从业人员素质。

当然,中国家政服务业也确实面临有以下4大主要问题:

1. 从业人员供需结构矛盾突出。

中国的家政服务从业人群的数量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供需结构矛盾较大。一方面,中国人口红利消退、劳动年龄人工供给不足;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对家政服务的需求愈加旺盛,2035年,高端家政服务需求将达到8598万人。

2. 家政服务供给与需求内容不匹配。

中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的低学历水平、高年龄分布导致整体专业水平偏低的现状。与顾客较高学历水平、较年轻的需求不匹配,尤其是家政服务技能、服务规则和服务质量的高要求不匹配,导致了高端家政服务市场紧俏、低端服务市场过剩的尴尬状况。

3. 从业人员合法权益难以保障。

中国的家政服务业总体规范化程度低,所以当前采取中介制模式,家政服务人员未成为企业的雇员。2018年7月,中国家政服务业发展报告研讨会指出,中国家政服务从业人员参保率不高,养老保险参保率为55.9%,失业保险参保率为16.5%,工伤保险参保率为18.9%。

4. 市场规范化进程任重道远。

中国的家政服务业市场仍不够规范,规范管理主体不健全。中国家政服务业相关的法律规章制度还不够完善;相关行业协会能力不强,对家政服务人员信息把控和管理能力仍需提高。虽然在2019年3月中国政府发布了建立家政服务业信用体系的指导意见,但家政服务业的规范化水平仍需提高。

家政行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国家家政行业到目前为止都没有良好的规范,市场上各种中小型家政公司仍处于管理混乱状态,那么我国的家政服务行业有哪些突出的问题,哪些亟待解决呢? 对此,中国家庭服务业协会北京信息研究中心和易盟集团行业研究院对全国家政服务市场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和研究。

一、供求矛盾是家政行业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

供不应求是家政服务业存在的最主要问题。家庭服务业的供求矛盾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总体上的供不应求、服务质量上的供不应求以及季节性供不应求。

总体上供不应求体现在家庭服务员从业人数不能满足巨大的市场需求。

95081家庭服务中心问卷调研表明:北京家庭服务从业人员缺口数25.7万人,占总需求从业人员的55%。北京580万户城镇家庭中,11.06%的家庭用户正在使用保姆、育儿嫂或是老人陪护,同时,还有13.72%的家庭用户有家政(包括保姆、育儿嫂、老人陪护)需求但因各种原因还没找到服务人员,由此可见,北京家政市场(包括保姆、育儿嫂、老人陪护)还有高于一倍的成长空间。

质量上供不应求是指服务员的综合素质、职业技能、职业道德等方面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从家庭服务业从业人员的结构来看,大部分属于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和下岗职工、无业人员。他们教育水平低、年龄偏大,往往只能凭借生活经验从事简单的家务劳动,有的还不会操作现代化生活用品,缺乏对家庭服务业理论知识的掌握。另外职业培训的缺失也导致了从业人员在技能上难以获得提高;由于大部分中介质企业在成功配对后不对服务进行监督,也是的家庭服务的质量没有保证。服务质量上的供不应求还体现在家庭服务中高技能、高职称专门人才的缺乏。高级月嫂、高级育婴师等职业人才匮乏,难以满足消费者日益扩张的高端化需求。

由于从业人员以外地农村妇女和下岗职工、无业人员为主题,在春节 、农忙等时间大量家庭服务员回家劳动、休息,加上节假日期间需求量的增加,因此家政服务的季节性供不应求。

二、家政行业市场管理不规范、监督机制缺失

家庭服务实体没有统一明确的主管部门,十分不利于市场管理的规范化,容易造成行业混乱。民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商、妇联等部门均不同程度参与市场管理,但又分工不明。由于行业有效监督制约机制的缺失,涉及各方的争议纠纷频发且纠纷协调难度大,家庭服务机构、从业人员、消费者三方权益在不同程度上未能得到有效维护。

三、服务价格混乱、服务标准不健全

多数家政公司的网站上都有自己的服务价格表格,但实际签订的价格和表格上往往相差很大。以某家政公司一个“中级保姆”为例,网站标价为1600元/月,而电话告知的实际价格为1800元/月。

在还不是很规范的家政市场上,几乎每家家政公司都存在涨价现象。一来很多保姆来自农村地区,返乡过春节到回京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了人手空缺,二来保姆很少和家政公司签长期合同,无法固定工资额度,导致一些区域的保姆相互交换信息,“串通涨薪”。

在北京发改委网站上显示,目前北京市家政服务收费实行市场调节价,由公司自主定价。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第十二条规定,实行市场调节价的中介服务收费标准,由中介机构自主确定。“公司自主定价”意味着缺乏法定统一价格标准,这给家政行业恣意定价以可乘之机。

家政市场不够规范,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套好的服务标准和规则。而现阶段,行业制度化建设有待完善,行业准入制度、资质认定制度、监管制度均建设不足。 行业标准化建设不足,缺乏统一的服务质量、服务流程、服务收费标准。目前,标准的设立主要是由各企业自行规定的服务标准难以规范化,且多数企业没有能力针对每种项目都建立一套服务标准。工资待遇、服务质量问题是家庭服务纠纷中争议的焦点,而如果能够建立起针对各类别家庭服务业的收费指导标准和服务质量标准将可大大减少此类纠纷。

四、家庭服务企业以中介制为主体,员工制企业发展困难,行业企业难以实现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连锁化经营

由于中介管理模式服务过程简单,企业门槛低,手续简便,手续简便,企业成本低,经营风险小,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一部电话、一个人就可以开门营业——这种模式成为家庭服务企业,尤其是家政服务中的主体。小散乱为特点的企业管理模式,服务人员信息不完善、无法上社会保险,健康状况不透明,综合素质难以保证;不培训即可上岗,服务质量难以得到有效监督。数目众多的小企业给市场管理带来不小难道,还给服务安全、纠纷处理埋下隐患。家庭服务企业难以品牌化、规模化、规范化、连锁化经营。

员工制企业被视为行业发展趋势。但签订正式劳动合同,提供家政培训、支付社保费用,使得企业成本大幅增加,同时还需要承担家庭服务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员工制企业发展较为困难,生存及抗风险能力不强。

同时,政策优惠的制定与落实还有不足之处。家庭服务行业在促进就业、扩大消费中的巨大潜力和行业微利的特点,政府需要加大对家庭服务企业的财税优惠力度。例如解决服务员参保问题就需要政策补贴。微利经营的家政企业没有能力承担高额费用;从业人员既没有参保能力也没有参保意愿;消费者更不愿意为家政服务人员的社保买单。员工制企业作为发展方向却面临着高额的培训费用和员工管理费用而举步维艰,也应该得到国家财税等政策支持。

五、家政培训体系不完善

目前提供的家庭服务业培训主要分为 政府主导型、市场主导型以及企业主导型。对于市场和企业主导型来说,往往面临着费用、成本难以解决的问题。一方面,政府对市场和企业主导型培训支持力度不够,政府补贴门槛高;另一方面,由于服务人员流动性大,家庭服务企业和消费者处于自身考虑没有为其出钱培训的意愿;此外,由于家庭服务是买方市场,从业人员很容易找到工作,而且他们收入不高,不愿意自掏腰包参加培训。

1.健康问题,怕有传染病。2.人品问题,手脚不干净,虐待孩子,老人。3.工作懈怠,好吃懒做4.流动性强,不给雇主时间找人,说走就走没责任心5.趁雇主不在家,邀请自己家亲戚到主人家,吃喝拿6.身份证造假,查无此人7.登堂入室,欺瞒诈骗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