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百科 > 保姆知识

儿童美术与本土文化,儿童文化与儿童人格

2022-07-01 11:18:06     来源:www.dxfbaby.com
分享:
收藏本文          热度:
导语:


1、儿童美术与本土文化

2005年北京国际双年展序列展之一的“和平·家园”中国少儿美术作品邀请展,则展现了中国儿童美术界对此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在教育实践所进行的

1、儿童美术与本土文化

2005年北京国际双年展序列展之一的“和平·家园”中国少儿美术作品邀请展,则展现了中国儿童美术界对此问题的基本态度以及在教育实践所进行的探索。

如果家是每个人不能缺少的生命栖息地,文化的家园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缺少的精神栖息地了,它们也应是中国孩子成长的第一环境、是无论怎样变迁也难以忘怀的故土。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轰轰烈烈的城市改造,中国那独特的有着东方古国气质的文化特征在逐渐地消失,无论是建筑、影像、传媒,甚至生活习性,都被越来越多的国际标准所一体化,今天的儿童已经很少有机会能从生存环境的视听范围内感受到中国文化的魅力了。在这样一个远离甚至忘却珍贵的历史与传统的年代中,作为儿童美术的研究者和教育者,该怎样通过各种有趣味的形式让孩子们在创造过程去体验文化,使宝贵的传统得到再次的记忆与传承呢,而我们真正期待的是:认知世界又拥有东方文化血脉的一代新人能在属于自己的文化家园中快乐地成长。

近年来,现代少儿水墨画教学,尽管还在探索之中,也显示了令人惊叹的成果。

北京的艺术儿童工作室将水墨画作为不可缺少的文化母乳,以符合儿童天性和身心、视觉发展规律的率真方式注入到了低龄儿童的美术教学中,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尽情接触东方特有的笔、墨、宣纸,体验并感受水墨的神韵天趣和本质特性,作品中挥洒着孩子们认知母体文化后的欢畅,似乎是墨与色彩的歌,其视觉冲击力和大开大合的天真另人震撼!

对于逐渐成熟长大的中国孩子,如何让他们亲近人文底蕴深厚的水墨画并领会它的精神实质,同时还能将传统的技法富有生机地运用在儿童喜闻乐见的表达,广东美术馆培训中心和少年宫美术学校的“水墨精神”让我们看到了现代儿童与传统水墨的成功契合,山东淄博美术学校的作品在此基础上似乎更具有了人文气质。

而中国贫困乡村和边远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没有笔墨与宣纸、没有上美术课的基本条件,又怎样去感受中国文化呢?“蒲公英行动”则把乡土文化、民间艺术引入到教学中,所做的艰苦努力和越来越多教学单位的加入使我们看到了中国丰厚的濒临消亡的民间与乡土艺术在孩子手下都重新了鲜活的生命,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浓郁而真诚质朴的乡情和自然的艺术魅力,乡村儿童不仅在天马行空的创作中体味了童年的快乐,感悟着艺术的真谛,还使宝贵的民间艺术有了传承发展的希望。

除了对水墨与民间艺术在美术教育中的传承研究,神话传说与生活习俗里还有许多典型而丰富的文化特征,都成为教学中取之不尽的本土资源,北京东城区少年宫将中国传统“穿衣戴帽”的风情与儿童当代生活相结合,孩子的理解完全体现在了具有独特想象的作品主题与鲜艳的色彩中了;山西长治的作品也用稚嫩的话语表达了神话之乡的孩子们对于中华民族的最初情感与热爱。

水乡同里是传统文化的活教材,成为世界文化遗产“退思园”不仅具有中国园林建筑的美,还是典型的青瓦白墙、小桥流水的江南文化之代表。在这里写生就成为了让孩子们领略中国式美景、感受文化历史的现场教学。这也是对美术教育中本土文化资源的开掘。展览中的同里写生作品就是孩子们的现场创作,不论来自大城市,还是来自穷山僻壤的孩子都来到这里,而从未出过远门,甚至没画过写生的30多位孤儿、民工子弟、土家族、苗族孩子还在这里圆了他们的艺术梦想。

中国的美术教育对本土文化与人文内涵的日益尊重已在“和平家园”的展览中得到了彰显,每一件孩子的作品,无论是灵动欢快的水墨涂鸦、皮影式的戏曲人物制作、乡间的布娃娃和稻草人、还是具有民族风情的手鼓、穿着盛装的木偶人,虽然没有熟练的技巧,却都充满了中国儿童对本土文化的纯真情感,这也许就是孩子们对文化家园的深深祝福。

本土文化与儿童美术教育的融合,这是时代发展与民族责任对我们提出的深刻命题,而其研究的深化与方法的探求则应是教育者更为艰巨的使命。

另见附件图,是艺术儿童工作室的水墨涂鸦

以下文字供参考,可作为图片的注解:

1、我们是黑头发黑眼睛的中国孩子,知道黑色的墨是如何美丽,能变幻出自然的层次和气韵。祖先们留下来的水墨就是宝贵的艺术财富,我们在创造的游戏中能够!

2、我们是贫困山村的孩子,没有笔和纸,也没见过汽车楼房,但是,我们的村子里有小河流淌,有小鸟在大树上作窝,还有水牛在夕阳里耕种,我们有土布和稻草,还有会织补绣花的老祖母,看,用草做的龙和凤凰、小鸟和布娃娃就是我们送给城市小朋友的礼物。

3、我来自神话之乡山西长治,古名上党,各种神话传说都给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你们听过《后弈射日》、《嫦娥本月》、《神笔马良》、《女娲补天》吗?就来自我们这里,我能不骄傲与自豪吗?其实,这是中华民族的自豪,是中国娃娃的自豪!

4、同里——美丽的江南水乡,小小的古镇里有人类文化遗产“退思园”,我们在写生中看到了小桥流水、青瓦白墙,更看到了中国式建筑艺术的神韵,

5、我们来自新疆,从小就会跟着羊皮做的手鼓来跳舞,所以,在心爱的手鼓上画画是我们最快乐的事,看那舞蹈的小人就是我们自己。

7、我们是小女孩,从来就喜欢漂亮的娃娃,自己做的娃娃最可爱,看她们的衣物、裙子、还有头发与项链,都是我们设计的、我们的手巧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2、儿童文化与儿童人格

在儿童人格形成过程中,儿童文化起着重要的作用。儿童文化{或儿童亚文化}是指在儿童生活中普遍浒的价值观念、行为{包括游戏}方式、语言{包括故事、歌谣、音乐等}习惯、思维态度、知识系统等方面的总体。其核心是儿童的价值观念,其他各方面是特定儿童价值观念的外在表现。在儿童早期,其价值观念主要受成人影响;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比较稳定的价值观念,以及在其指导一系列行为方式、语言习惯、思维态度等。

儿童文化深受成人文化的影响,但并非成人文化的“雏形”。在儿童的集体生活中,儿童独立地运用、宣传、评价自己文化中的规则。儿童之所以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这样那样的人格特质,是因为在其集体生活中这样那样的人格特质是被鼓励的或至少是被允许的。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儿童文化作为一种同辈群体文化对儿童人格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健康的儿童人格是健康的儿童文化的产物,而且儿童文化的状况还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人格发展,因此,建设积极、健康、和谐的儿童文化是培养儿童人格的重要途径,也是所有关注儿童人格建构的人士的重要职责。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3、关于儿童美术基本问题的探讨

婉儿妈和各位关心此问题的妈妈们,好!又因展览的筹备,没有时间回帖,关于双年展儿童美术特展的情况,届时,我会在艺术儿童网站上发布,还将组织重要活动。

关于婉儿妈所提的“儿童美术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在我为“艺术儿童”的孩子们设计的“调查档案”,有这样一条:10、最希望孩子从美术学习中获得:技术( )、快乐( )、智慧( )、自信( )、创造力( )、合作精神( )、情感( )、审美能力( )、文化理解能力( )、对中国文化的热爱( )、对人类艺术的热爱( )、专业发展的机会( )。另我高兴的是,83%的家长并没有选择“技术”和“专业发展的机会”,却或多或少地选择了其他项,有一些家长除了这两项外,对其他所有的都划了勾。我认为如快乐、智慧、自信、创造力、合作精神、情感、审美能力、文化理解能力、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对人类艺术的热爱和尊重等,就是儿童美术之最终目的,尤其是12岁以前的儿童美术。

技术对于美术的专业发展固然重要,但与钢琴指法所要求的童子功完全不同,如果过早地训练,会使儿童本来发散性的视觉思维被归拢定型,而无法从自我出发来感受美术中高高在上的“创造之美”,归根结底,儿童美术绝非“术”,而是“手段”,就如阿恩海姆《视觉思维》中所说:“艺术是增加感知能力最强有力的手段,没有这种感知力,任何一个研究领域的创造思维都不可能”。儿童美术更是如此的手段,没有一门学科能像美术能这样直接有效地作用于儿童创造力和潜能的激发。

如果只追求术,最后就成为你说的:“许多受过专业训练的人,美感也不怎么样”。大量的“行画”制造者——画匠们的技术可以说很高,画出的葡萄在滴着露珠,画出的皮肤可以触摸,画出的虾骗死拍卖行,但除了模仿和复制,艺术作品中最珍贵的观念、思想、人文精神都在哪里?即使电脑程序能设计创作,但根本是离不开人脑,在一年一度的德国柏林艺术论坛的近两年展览中,有来自世界各国的优秀数码美术作品,这里容不了平庸和媚俗,是创意与革新的天堂,中国的作品还未被选入。国内的设计展览艺术如此,参加者使用的都是电脑,获奖作品却绝不是电脑技术最高的,而是创意最奇妙超群的,即便是最严肃的科学,如果没有创想,体会不到逻辑和数理的巨大美感,是无法有伟大成就的(许多年前,我参加过李正道和吴冠中先生关于“科学与艺术”的研讨会,受益非浅)。所以,想象力、对艺术的认识、不羁的心灵表达和是任何技术都取代不了的,如果在孩子的幼儿阶段能“有幸得到这种理想的美育”,将形成影响他们一生的宝贵的“童年经验”,这经验里包含的是对美和艺术形式的自我感受、对历史文化的美感认识、对创造思维和想象力的深度激发、对艺术尊重的基本态度。如此的经验所带来的心灵滋养会让孩子在成年体会到生命的高尚与和谐。

而此种教育的缺失已经表现出严重的后果。如大家都看得见的是中国许多宝贵的文化遗迹、具有历史和民族审美积淀的古建筑在新一轮的经济发展中一个个减少,而70年代巴黎的一位市长,却因批准了一座于老城巴黎不协调的建筑,引起全体市民的集体抗议,引咎辞职,至今,这座被视为“审美败笔”的楼象耻辱柱一样站在巴黎城边。可是,比起中国的许多地方,巴黎的历史短得如同新生儿,但自卢梭开始的“重视美育”所带来的全民审美修养与意识的提升,让子子孙孙受益无穷,受卢梭的影响,席勒的“美育”观念又使德意志充满了同样崇高的审美基础。

这就是我上面所说的“童年经验”里的几个内容对人的重要影响,以及对延续到个人、社会和整体生存环境的更加深刻的影响。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我和老公在北京郊区盖好了一座大房子,完全由我们自己设计。我父亲的一位老友,一位年逾古稀的建筑师看了感慨说:这应该就是后现代主义的东西了,抓住了中国建筑最重要的特征,还很简约,简约就是一种现代嘛,可以在建筑杂志上发了。

我一位42岁很可爱的朋友来了,理工硕士,说:这是房子么?我觉得象监狱,她看到哪里都忍不住要说:哈,怎么想的,艺术家真无法理解!

又一个英国朋友来了,41岁,搞经济研究的,不作声地看每一个地方,最后说:这是四和院的现代版,真的太好了,你的外墙想用什么颜色?我说:水泥色。又问:那你的内墙呢?我说:白色。他说:我也这样觉得,自然是一种很高的观念。

我不难得出结论:恐怕我们一代人的审美基础存在着断层,导致这代人没有欣赏的基本能力,一个另类些的建筑,除了专业人士能看明白外,非专业人士,哪怕是高学历,也一窍不通。而那个非画家、非建筑师,也非评论家的英国老,为什么有如此到位的欣赏水准,就是美术教育的底子。我将1994年《美国国家艺术教育大纲》的前言中一段话再次送给大家:“事实上,我们依赖艺术帮助我们实现人性的完整。我们深信了解艺术和艺术实践对儿童精神思想的健康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艺术与教育一词的含义是不可分的。长期的经验告诉我们,没有一个缺乏基本艺术知识的人能够表明自己受过真正的教育。”

所以,不能再把“美术教育”的目的统一化、现实化,那也是功利化的一种。

我曾经在德国的sarrow小城遇到一对退休的数学教授,他们热情洋溢地给我展示了从40岁到60岁的所有作品,那是已经出版的10本描写大海的书,和近百幅描绘大海的画,原来丈夫酷爱油画,虽然只是一般的业余水平,但却画得充满自信和激情,不同地方、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的海都是不同的,全部作为太太写的海之书中的插图。这些书被同样热爱大海的德国人搜集,这使得他们的生活非常幸福,而这样类似的用绘画来表达个人爱好的德国人有很多。

对比起来,即使我们的肚子问题早已解决,在审美和创造的乐趣上也显得乏味和平淡,或者没有信心、没有勇气去打开被定式思维封锁的心灵,手也无法随着心去飞舞了。我的一个深圳的学生妈妈,就被到欧洲所看到的艺术感动了,第一次拿起木刻刀自信、大胆地试了几下,就开始刻,结果出现了我们所说的“奇迹”。(见图)

所以,理想的美育有什么用?它甚至让不惑之年的妈妈能充满自信喷发内在的潜能、它让我们的生命有生存的品质、让我们的环境具有人文气息,让我们的孩子积累最美的视觉经验……。我在文章中曾写到:“重要的是;儿童绘画中宝贵的直觉、想象和创造力能否成为艺术家的童年经验并随着成长转换为对艺术坦诚的态度、对生命价值与人类智慧的尊重,使个体的感性和理性相和谐、使我们未来的艺术更接近于心灵的需要,最终将人与文化的本质趋向统一,通往人性的真实。”

我国的美术教育被列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其改革正在进行之中,过不了几年,中小学的美术教材会发生大的改动,将重视体验、感受、情感、欣赏和评价,而改变了以往的“量化”、“标准化”、“概念化”等偏差。

所以,有幸的是:先进的家长们在认识到许多严重的后果时,还有机会看到希望。对于另一个婉儿妈所提的最好的问题,我将另外回答:儿童美术的评价标准是什么?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4、儿童美术教育应重视母体文化

也是在同一年,作为教育部艺教委和中国美协艺委会共同策划主办的“成就未来——少儿课外美术教育工程”的组成部分,《中国少儿水墨画邀请展》巡展于2002年六月在汕头开幕,采用特别的传递方式在全国各地巡展至今,依靠各地的文化自主性,以儿童水墨画的形式来传达儿童美术的率真与中国传统绘画形式相结合的崭新生命力,如同一条承载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水墨溪流,穿越了广州、武汉、山东、香港等25个城市,直至日本,最后是百川汇海,今年在天津与美丽的海河会聚。

展览中让我们感受到的也许是孩子们的美丽心灵和不同寻常的幻想;也许是大海的波涛与都市化空间;也许是对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向往;也许是变革时代中的市井生活。但共同点是他们纯中国方式的水墨表现与内在的东方风格。我从中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答案,如果把这些富有创造活力和率直童真的儿童水墨画再次带到德国,柯瓦莉克女士还会有那个问题么?她将看到的是真正的中国味道的儿童画。

为此,我策划和主持了以儿童水墨画展览交流为主的《中国少儿美术国际巡展暨美术教育考察》活动,带着150幅作品和几十名师生,于2003年1月又一次来到了德国,同样在柏林青年艺术学院展出。展览在意料之中得到了德国艺术教育委员会的一致肯定,柯瓦莉克女士这一次关心的问题是:我什么时候能去中国看看你们的儿童美术教育?

展览同时,我们采用中国水墨画材料作为中外师生交流作画的工具,一方面通过实验比较中外儿童对水墨感受程度的差异,另一方面让教育者和孩子们在异国人文环境中能比较我们本民族的文化,深刻体会中国艺术的魅力和传统的活力。

实验证明,中国儿童对水墨的亲近和接受能力大大强于欧洲孩子,许多孩子在交流中都成为外国师生的小老师,教他们怎样用中国的笔墨在宣纸上挥洒、泼墨,怎样用墨来游戏、创造。当中国师生看到德国教育者和孩子对水墨的热烈赞叹和由衷惊羡时,那种使他们感到骄傲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中国文化的自信成为了一生无法忘怀的记忆,并产生重新认知自己母体文化的强烈愿望,这些感言是出自参加活动的小孩:

“我只知道毕加索,没想到德国朋友那么喜欢水墨,我却不知道中国水墨画的大师是谁,回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我要学”。

“德国的房子很旧,很节约,很美,每个房子都有自己的画,我回去要让妈妈挂自己的画,水墨画。”。

“我能说出爱琴海的传说,可是老师问我‘山海经’,我却不知道,其他小朋友都不知道。我回去要告诉妈妈赶快给我买书,这是中国的传说,老师说非常美丽,可是我是中国的还不会讲……”。

“我家住的是欧式 别墅,现在我知道了欧式的建筑是欧洲很老的风格,是他们古代的艺术,我们在抄他们的,还不对,我要拍很多照片,告诉爸爸妈妈什么是好的,亮的大理石,不美”。

我们惊异孩子的感悟力,同时也惊异儿童美术教育在孩子对中国母体文化的情感认知过程中所具备的特别力量。当浸润着民族气韵的水墨精神渗透到所有参与其中的孩子和成人心中时,也将中国文化拉近了他们的视线与心灵,

其实,对水墨的亲近,是中国儿童源自文化血脉和世代民族基因的天然情感,却在我们以往的美术教育中被忽视了,也被欧美文化及流行文化的倾泻所冲淡了,甚至今天的中国儿童对自己的母体文化产生了陌生和疏离。是否想过,这种疏离会对中国儿童健康的心智成长带来怎样的障碍?将对中国文化艺术的未来发展带来怎样的隐患?而事实上,儿童在被动地接受我们所给予的教育时,是多么渴望如乳汁一样浓稠的母体文化的滋养,只是他们还没有能力用话语向我们言传。

中国儿童水墨画一方面是儿童运用中国水墨画的工具和技法来表现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另一方面则是孩子们通过水墨画的形式来近距离感知中国母体文化的内涵,使我们的优秀文化能够持有传承发展的基础。水墨的形式能够使我们的儿童美术教育在人之初的血脉深处注入本民族的文化精神,使可贵的艺术传统在孩子的生命本体上得到内在的延续,这种自然的传承形式真实地具有水的穿透力和墨的浓度。

在今天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中,我们更应该清晰地听到儿童美术教育对中国母体文化的呼唤,“扭转过去的偏差,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和地区主义,在不同层面加强对本土文化及中国文化意识的定位和价值观的重构,通过整体长远文化政策、师资培训及艺术教育,培养一种关心和尊重本土与中华文化的氛围,支持对本土及母体文化的回溯、研究和保护,鼓励儿童和教师立足本土而兼具中国与国际的视野和态度,并以融入中国当代文化体系发宏观视角展望未来的发展,应是大家仍需继续探讨和努力的课题,也是美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历史使命”。

还有疑问吗?请留下您的问题,15分钟内回答您!

6、发表评论:

精彩推荐
家政厨师招聘(厨房厨师招聘)